東坡後集
   卷十九

釋教五十首

請凈慈法涌禪師入都疏

京師禪學之盛,發於本、秀二公。本既還山,秀復入寂。駙馬都尉張君予來聘法涌,繼揚宗風;東坡居士適在錢塘,實為敦勸。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法涌童子畫沙,已具佛智;維摩無語,猶涉二門。雖吾先師,不異是說;質之孔孟,蓋有成言。不為穿窬,仁義不可勝用;博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我願法涌廣大慈悲,印宗仁得仁之侶;深嚴峻峙,訶未證謂證之人。本自不然,伏惟珍重。

捨銅龜子文

蘇州報恩寺重造古塔,諸公皆捨所藏舍利。予無舍利可捨,獨捨盛舍利者,敬為四恩三有捨之。故人王頤為武功宰,長安有修古塔者,發舊葬得之以遺余,余以藏私印。成壞者有形之所不免,而以藏舍利則可以久存,藏私印或以速壞。貴舍利而賤私印,樂久存而悲速壞,物豈有是哉。余其并是捨之。

書若逵所書經後

楚懷比丘,示我若逵所書二經。經為幾品,品為幾偈,偈為幾句,句為幾字,字為幾畫,其數無量。而此字畫,平等若一,無有高下,輕重大小。云何能一?以忘我故。若不忘我,一畫之中,已現二相,而況多畫。如海上沙,是誰磋磨,自然勻平,無有麤細。如空中雨,是誰揮灑,自然蕭散,無有疏密。咨爾楚逵,若能一念,了是法門,於剎那頃,轉八十藏,無有忘失,一句一偈。東坡居士,說是法已,復還其經。

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

大士未曾說法,誰作金毛之聲;衆生各自開堂,何關石塔之事。去無作相,住亦隨緣。長老戒公,開不二門,施無盡藏。念西湖之久別,本是偶然;為東坡而少留,無不可者。一時作禮,重聽白推。渡口船回,依舊雲山之色;秋來雨過,一新鐘鼓之音。

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

余聞世間凡富貴人,及諸天龍鬼神具大威力者,修無上道難,造種種福業易。所發菩提心,旋發旋忘,如飽滿人,厭棄飲食。所作福業,舉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間,即為江河。是故佛說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萬劫墮壞,一切龍服,地行天飛,佛在依佛,佛成依僧,皆以是故。維鎮陽平山子龍,靈變莫測,常依覺實,二大比丘。有大檀越孫溫靖公,實能致龍,與相賓友。曰雨曰霽,惟公所欲。公之與此,二大比丘,及此二龍,必同事佛,皆受佛記。故能於未來世,各以願力,而作佛事。觀公奏疏,本欲為龍作廟,又恐血食,與龍增業,故上乞度僧,以奉祠宇。公之愛龍,如愛其身,只令作福,不令造業。若推此心,以及世間,待物如我,待我如物。予知此人,與佛無二,覺既圓寂,公亦棄世。其子元忠,為公親書華嚴經八十卷,累萬字,無有一點一畫見怠惰相。人能攝心,一念專靜,便有無量應感。而元忠此心盡八十卷,終始若一。予知諸佛,悉已見聞,若以此經置此山中,則公與二士若龍,在在處處,皆當相見。共度衆生,無有窮盡,而元忠與予,亦當與焉。

觀音贊

興國浴室院法真大師慧汶,傳寶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十六大阿羅漢,左朝散郎集賢校理歐陽棐,為其女為軾子婦者,捨所服用裝新之。軾亦家藏慶州小孟畫觀世音,捨為中尊,各作贊一首,為亡者追福滅罪。

衆生墮八難,身心俱喪失。惟有一念在,能呼觀世音。火坑與刀山,猛獸諸毒藥。衆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呼者若自痛,則必不能呼。若其了不痛,何用呼菩薩。當自救痛者,不煩觀音力。衆生以二故,一身受衆苦。若能真不二,則是觀世音。八萬四千人,同時俱赴救。

羅漢贊十六首

第一

正坐斂眉,扼腕立拂。問此大士,為言為默?默如雷霆,言如墻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

第二

旃檀非煙,火亦無香。是從何生?俯仰在亡。彈指贊歎,善思念之。是一炷香,是天人師。

第三

一劫七日,剎那三世,何念之深。屈指默計,屈者已往,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間。

第四

我觀西方,度無量國。諸佛陀耶,在我掌握。右顧曄然,汝則皆西。隨我所印,識道不迷。

第五

耆年何者,粲然復少。我知其心,佛不妄笑。瞋喜雖幻,笑則非瞋。施此無憂,與無量人。

第六

袖手不言,跏趺終日。兩眉雖舉,六用皆寂。寂不為身,動不為人。天作時雨,山川出雲。

第七

以惡駭物,如火自爇。以信入佛,如水自濕。垂眉捧手,為誰虔恭。導師無德,水火無功。

第八

六塵既空,出入息滅。松摧石隕,路迷草合。逐獸于原,得已亡弓。偶然汲水,忽焉相逢。

第九

以口誦經,以手歎法。是二道場,各自起滅。孰知毛竅?八萬四千。皆作佛事,說法熾然。

第十

掌中浮圖,舍利所宅。放大光明,照十方剎。櫝而藏之,了無見聞。衆所發心,與佛皆存。

第十一

左手持經,右手引帶。為卷為開,是義安在?已讀則卷,未讀則開。我無所疑,其音如雷。

第十二

面門月圓,瞳子電爛。示和猛容,作威喜觀。龍象之姿,魚鳥所驚。以是幻身,為護法城。

第十三

手中竹根,所指如意。云何不動?無意可指。食已宴坐,便腹果然。是中空洞,以受世間。

第十四

梵書旁行,俛首注視。不知有經,而況字義。佛子云何?飽食晝眠。勤苦功用,諸佛亦然。

第十五

衆生顛倒,為物所轉。我轉是珠,以一貫萬。過現不住,未則未來。舉珠示人,孰為輪迴?

第十六

以口說法,法不可說。以手示人,手去法滅。生滅之中,了然真常。是故我法,不離色聲。

水陸法像贊并引

蓋聞凈名之鉢,屬饜萬口。寶積之蓋,徧覆十方。若知法界,本造於心。則雖凡夫,皆具此理。昔在梁武皇帝,始作水陸道場,以十六名,盡三千界。用狹而施博,事約而理詳。後生莫知,隨世增廣。若使一二而悉數,雖至千萬而靡周。惟我蜀人,頗存古法。觀其像設,猶有典刑。虔召請於三時,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於慈悲之上,自然撫四海於俛仰之間。軾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致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涌禪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軾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六首。

 上八位

一切常住佛陀耶衆

謂此為佛,是事理障。謂此非佛,是斷滅相。事理既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

一切常住達摩耶衆

以意為根,是謂法塵。以佛為體,是謂法身。風止浪靜,非有別水。放為江河,匯為沼沚。

一切常住僧伽耶衆

佛既強名,法亦非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惟佛法僧,非三非一。如雲出雨,如水現日。

一切常住大菩薩衆

神智無方,解脫無礙。以何因緣,得大自在。障盡願滿,反于自然。無始以來,亡者復存。

一切常住大辟支迦衆

現無佛處,修第二乘。如日入時,膏火為燈。我說二乘,如應病藥。敬禮辟支,即大圓覺。

一切常住大阿羅漢衆

大不可知,山隨綫移。小入無間,澡身軍持。我雖不能,能設此供。知一切人,具此妙用。

一切五通神仙衆

孰云飛仙,高舉違世。湛然神凝,物不疵癘。為同為異,本自無同。契我無生,長生之宗。

一切護法龍神衆

外道壞法,如刀截風。壞者既妄,護者亦空。偉茲龍神,威而不怒。示有四友,佛之禦侮。

 下八位

一切官僚吏從衆

至難者君,至憂者臣。以衆生故,現宰官身。以難為易,以憂為樂。樂兼萬人,禍倍衆惡。

一切天衆

苦極則修,樂極則流。禍福無窮,糾纏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發無上。

一切阿修羅衆

正念淳想,則為飛行。毫釐之差,遂墮戰爭。以此為道,穴胸隕首。是真作家,當師子吼。

一切人衆

地獄天宮,同一念頃。涅槃生死,同一法性。抱寶號窮,鑽穴索空。今夕何夕,當選大雄。

一切地獄衆

汝一念起,業火熾然,非人燔汝,乃汝自燔。觀法界性,起滅電速。知惟心造,是破地獄。

一切餓鬼衆

說食無味,涎流妄嚥。真食無火,中虛妄見。美從妄生,惡亦幻成。知幻即離,既飽且寧。

一切畜生衆

欲人不知,心則有負。此念未成,角尾已具。集我道場,一洗濯之。盡未來劫,愧者勿為。

一切六道外者衆

陋劣之極,蕩於眇冥。胎卵濕化,莫從而生。聞吾法音,飆起雷動。如夢覺人,不復見夢。

釋迦文佛頌并引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蘇軾,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閏之,請奉議郎李公麟敬畫釋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場供養。軾拜手稽首而作頌曰:

我願世尊,足指按地。三千大千,凈琉璃色。其中衆生,靡不解脫。如日出時,眠者皆作。如雷震時,蟄者皆動。同證無上,永不退轉。

僧伽贊

盲人有眼不自知,忽然見日喜而舞。非謂日月有在亡,實自慶我眼根在。泗濱大士誰不見?而有熟視不見者。彼豈無眼業障故,以知見者皆希有。若能便作希有見,從此成佛如反掌。傳摹世間千萬億,皆自大士法身出。麻田供養東坡贊,見者無數悉成佛。

阿彌陀佛贊

蘇軾之妻王氏,名閏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師。臨終之夕,遺言捨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過為畫阿彌陀像。紹聖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涼寺。贊曰:

佛子在時百憂繞,臨行一念何由了。口誦南無阿彌陀,如日出地萬國曉。何況自捨所受用,畫此圓滿天日表。見聞隨喜悉成佛,不擇人天與蟲鳥。但當常作平等觀,本無憂樂與壽夭。丈六全身不為大,方寸千佛夫豈小。此心平處是西方,閉眼便到無魔嬈。

無名和尚頌觀音偈徐因饒州人

我觀諸佛及菩薩,皆以六塵作佛事。雖有妙智如觀音,根性亦自聞思復。佛子流浪無始劫,未空言語文字性。譬如多財石季倫,知財為害不早散。手揮金寶棄溝壑,不如施與貧病者。纍纍三百五十珠,持與觀音作纓絡。

無名和尚傳贊

道無分成,佛無滅生。如影外光,孰在孰亡?如井中空,孰虛孰盈?無名和尚,蓋名無名。

蘇程庵銘并引

程公庵,南華長老辯公為吾表弟程德孺作也。吾南遷過之,更其名曰蘇程,且銘之曰:

辯作庵,寶林南。程取之,不為貪。蘇後到,住者三。蘇既住,程則去。一彈指,三世具。如我說,無是處。百千燈,同一光。一塵中,兩道場。齊說法,不相妨。本無通,安有礙。程不去,蘇亦在。各徧滿,無雜壞。

思無邪齋銘并敘

東坡居士問法於子由。子由報以佛語曰:「本覺必明,無明明覺。」居士欣然有得於孔子之言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有思皆邪也,無思則土木也,吾何自得道,其惟有思而無所思乎?于是幅巾危坐,終日不言。明目直視,而無所見。攝心正念,而無所覺。於是得道,乃名其齋曰思無邪,而銘之曰: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病。廓然自圓明,鏡鏡非我鏡。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凈。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記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以無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阿羅漢道,亦曰:「以無所得故而得。」如來與舍利弗若是同乎?曰:何獨舍利弗,至於百工賤技,承蜩意鉤,履狶畫墁,未有不同者。論道之大小,雖至於大菩薩,其視如來,猶若天淵然,及其以無所得故而得,則承蜩意鉤,履狶畫墁,未有不與如來同者也。以吾之所知,推至其所不知,嬰兒生而導之言,稍長而教之書,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此吾之所知也。口不能忘聲,則語言難於屬文,手不能忘筆,則字畫難於刻琱。及其相忘之至也,則形容心術,酬酢萬物之變,忽然而不自知也。自不能者而觀之,其神智妙達,不既超然與如來同乎!故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是為技,則技疑神;以是為道,則道疑聖。古之人與人皆學,而獨至於是,其必有道矣。

吾非學佛者,不知其所自來,獨聞之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有思皆邪也,善惡同而無思,則土木也,云何能使有思而無邪,無思而非土木乎!嗚呼,吾老矣,安得數年之暇,託於佛僧之宇,盡發其書,以無所思心會如來意,庶幾於無所得故而得者。謫居惠州,終歲無事,宜若得行其志。而州之僧舍無所謂經藏者,獨榜其所居室曰思無邪齋,而銘之致其志焉。

始吾南遷,過虔州,與通守奉議郎俞君括游。一日訪廉泉,入崇慶院,觀寶輪藏。君曰:「是於江南壯麗為第一,其費二千餘萬,前長老曇秀始作之,幾於成而寂。今長老惟湜嗣成之。奔走二老之間,勸導經營,銖積寸累,十有六年而成者,僧知錫也。子能愍此三士之勞,為一言記之乎?」吾蓋心許之。

俞君博學能文,敏於從政,而恬於進取。數與吾書,欲棄官相從學道。自虔罷歸,道病卒於廬陵。虔之士民,有巷哭者,吾亦為出涕。故作此文,以遺湜、錫,并論孔子思無邪之意,與吾有志無書之歎,使刻于石,且與俞君結未來之因乎?

紹聖二年五月二十七日記

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後

釋迦以文教,其譯於中國,必託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谿、南嶽諸碑,妙絕古今,而南華今無刻石者。長老重辯師,儒釋兼通,道學純備,以謂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簡正如子厚者。蓋推本其言,與孟軻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故具石請予書其文。唐史元和中,馬總自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徙桂管經略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今以碑考之,蓋自安南遷海南,非桂管也。韓退之祭馬公文亦云:「自交州抗節番禺,曹谿謚號,決非桂帥所當請。」以是知唐史之誤,當以碑為正。紹聖二年六月九日。

書金光明經後

軾之幼子過,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諱閏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於京師,殯於城西惠濟院。過未免喪,而從軾遷於惠州,日以遠去其母之殯為恨也。念將祥除,無以申罔極之痛,故親書金光明經四卷,手自裝治,送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中,欲以資其母之往生也。泣而言於軾曰:「書經之勞微矣,不足以望豐報,要當口誦而心通,手書而身履之,乃能感通佛祖,升濟神明,而小子愚冥,不知此經皆真實語耶,抑寓言也?當云何見云何行?」軾曰:「善哉問也。吾常聞之張文定公安道曰:佛乘無大小,言亦非虛實,顧我所見如何耳。萬法一致也,我若有見,寓言即是實語;若無所見,實寓皆非。故楞嚴經云:若一衆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涅槃。若諸菩薩急於度人,不急於成佛,盡三界衆生皆成佛已,我乃涅槃。若諸菩薩覺知此身無始以來,皆衆生相。冤親拒受,內外障護,即卵生相。壞彼成此,損人益己,即胎生相。愛染留連,附記有無,即濕生相。一切物變,為己主宰,即化生相。此四衆生相者,與我流轉,不覺不知,勤苦修行,幻力成就。由此四相,伏我諸根,為涅槃相。以此成佛,無有是處。此二菩薩,皆是正見。乃知佛語,非寓非實。今汝若能為流水長者,以大願力,象取無礙法水,以救汝流浪渴涸之魚,又能觀諸世間,雖甚可愛,而虛幻無實,終非我有者,汝即捨離。如薩埵王子捨身,雖甚可惡,而業所驅迫,深可憐憫者,汝即布施。如薩埵王子施虎,行此捨施,如飢就食,如渴求飲,則道可得,佛可成,母可拔也。」過再拜稽首,願書其末。紹聖二年八月一日。

金剛經跋尾

聞昔有人,受持諸經,攝心專妙。常以手指,作捉筆狀。於虛空中,寫諸經法。是人去後,此寫經處,自然嚴凈,雨不能濕。凡見聞者,孰不贊歎,此希有事。有一比丘,獨拊掌言,惜此藏經,止有半藏。乃知此法,有一念在,即為塵勞。而況可以,聲求色見。今此長者,譚君文初,以念親故,示入諸相。取黃金屑,書金剛經,以四句偈,悟入本心。灌流諸根,六塵清凈。方此之時,不見有經,而況其字。字不可見,何者為金。我觀譚君,孝慈忠信,內行純備。以是衆善,莊嚴此經,色相之外,炳然煥發。諸世間眼,不具正見,使此經法,缺陷不全。是故我說,應如是見。東坡居士,說是法已,復還其經。

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并敘

自有生人以來,人之所為見於世者,何可勝道?其鼓舞天下,經緯萬世,有偉於造物者矣。考其所從生,實出於一念。巍乎大哉,是念也,物復有烈於此者乎?是以古之真人,以心為法,自一身至一世界,自一世界至百千萬億世界,於屈信臂,須作百千萬億變,如佛所言,皆真實語,無可疑者。至於持身厲行,練精養志,或乘風而仙,或解形而去,使枯槁之餘,化為金玉,時出光景,以作佛事者,則多有矣。其見伏去來,皆有時會,非偶然者。予在惠州,或示予以古舍利,狀若覆盂,圓徑五寸,高三寸,重一斤一兩,外密而中疏,其理如芭蕉,舍利生其中無數,五色具備,意必真人大士之遺體。蓋腦之在顱中,顱亡而腦存者。予曰:「是當以施僧與衆共之,藏私家非是。」其人難之。適有東莞資福長老祖堂來惠州,見而請之曰:「吾方建五百羅漢閣,壯麗甲於南海,舍利當栖我閣上。」則以犀帶易之。有自京師至者,得古玉璧,試取以薦舍利,若合符契。堂喜,遂并璧持去,曰:「吾當以金銀琉璃為崒堵波,置閣上。」銘曰:

真人大士何所修,心精妙明含九州。此身性海一浮漚,委蛻如遺不自收。戒光定力相烝休,結為寶珠散若旒。流行四方獨此留,帶犀微矣何足酬。璧來萬里端相投,我非予堂堂非求。共作佛事知誰由,瑞光一起三千秋,永照南海通羅浮。